因境内“大乳山”而得名的山东省乳山市,地处胶东半岛青烟威中心腹地,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是环渤海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乳山市坚持“五化五区”发展定位(即坚持产业化带动、数字化赋能、集成化改革、科学化治理、高效化服务,建设胶东经济圈产业承接聚集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滨海文旅融合发展引领区、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社会治理现代化样板区),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积极投身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实现了县域经济突破跨越、精彩蝶变。在山东省政府公布的2023年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化评价结果中,乳山市获评“进步县”。
聚焦产业发展县域经济迈上新台阶
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乳山市坚持以产业转型升级激发县域经济活力,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是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增强竞争力的有力抓手,以工业先行突破推动整体突破,带动县域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毫不动摇坚持“产业立市、工业兴市”发展战略,乳山市制定了工业企业培大育强“1234”计划(力争到2026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200家,培育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企业3家,打造百亿级产业链4条),并梳理确定了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金属精炼及深加工、汽车零部件、花生制品培育种植及精深加工、麻纺织、海产品培育养殖及精深加工等6条重点产业链,创新推进“双链式”链长制,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同时,乳山市建立了加快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政策体系及“系统性评价、差别化管理、倒逼式改造”等企业综合评价和分类管理机制,全面提速工业强市建设。
优化完善产业体系。乳山市聚焦全省“十强产业”和威海市“八大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扎实开展产业链提升行动,精准培大育强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金属精炼及深加工2条优势产业链,提升完善汽车零部件、海产品培育养殖及精深加工、花生制品培育种植及精深加工、麻纺织4条特色产业链,推动6条产业链升级扩容、蓄势崛起。目前,6条产业链链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7家,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6.4%,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值得一提的是,乳山市紧盯新能源产业发展“黄金期”,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风电、光伏、抽水蓄能等资源优势,坚持以资源换产业,着力培育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成功创建“山东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试点县”。
梯次培育优质企业。乳山市大力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和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遴选产业链隐形冠军、潜力企业,逐企制定落实个性化帮扶措施,通过跨行业合作、兼并重组、股权投资等手段,着力培育各条产业链上的模式先进、行业领先企业。目前,乳山市已经形成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遍地开花”的良性发展格局,先后培育山东省创新型中小企业86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1家、省“瞪羚”企业4家、省制造业单项冠军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2023年,乳山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税收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3%、11.4%、89.3%;今年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产值、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2.9%、41.1%、63.7%。
聚焦改革创新营商环境注入新活力
改革、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乳山市始终坚持改革先行、创新赋能,更加突出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加快推进全方位、各领域改革创新,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推进改革系统集成。乳山市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在产业转型升级、精致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谋划推进改革重点任务,创新方法路径和体制机制。2023年,乳山市共开展143项改革任务、14项试点任务,特别是“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国家级试点创建和推动地膜污染防治经验在全国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成功创建“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近年来,乳山市坚持实施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定期举办“乳山企业家日”,拓展“无证明城市”办事场景,设立“双全双百”综合受理窗口,健全“多对一”审批服务协同联动机制,全程网办率达97%,极大提升了企业办事便捷度。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乳山市不断提升创新生态质量,持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精准配套扶持政策,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校企合作,推动本土企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向企业推送高校可转化科研成果200余项。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53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7家。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一年度的0.55%提升到1.2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由上一年度的42.6%提升到59.9%。
加大人才引育力度。乳山市持续升级“海纳英才计划”、青年人才“筑梦工程”,策划推出“英才卡”“青才卡”,向高校院所借智引智,探索建立“财富 荣誉 关爱”的多维人才激励机制、“领军人才 创新团队 项目”的集成人才使用机制、“域外创造 乳山制造”的泛在人才布局机制,吸引了更多人才圆梦乳山。2023年,乳山市引进合作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0人,青年人才1360名,获批国家级人才项目1项,省级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1项。
聚焦融合发展城乡风貌焕发新魅力
乳山市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推动精致城市向纵深推进、乡村振兴向全面推进、生态保护向全局推进,加快构建优势互补、深度联动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大力提升精致城市品质。乳山市突出更具实力、更有魅力的中小城市特质,进一步优化城市格局,厚植城市底蕴,焕新城市风貌。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加快产城融合发展,借势高铁枢纽极,推动主城区与滨海新区相向聚集,形成“均衡均等、同质发展”的新格局。狠抓重大基础设施提升,乳山口大桥、乳山口港等重点工程加快建设,城市对外开放度和综合承载力正不断增强。积极化解城市“成长烦恼”,打通新华街等14条断头路,建设5g基站1160个、汽车充电桩408个、口袋公园5个,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5.7%,入选“山东省第一批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强化小城镇服务功能,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打造城乡社区15分钟生活圈和“一站式”服务综合体,提升小城镇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
着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乳山市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粮食播种面积达56.9万亩、产量23.3万吨。加快建设18个乡村振兴样板片区,“台依湖示范区”获批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乳山市拥有大姜、牡蛎等25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7个、绿色食品认证57个、有机转换认证7个。加快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先后培育食品加工企业150余家,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36亿元。成功争创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全省解决承包地细碎化改革试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先后荣获“省级农业新六产示范县”“省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县”“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2024年入选省级现代农业强县创建名单,“乳山牡蛎”品牌价值达193.85亿元、位居“国家地理标志牡蛎品牌价值”排行榜首位。扎实推进生态宜居、和美乡村建设,完成60个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投资5100万元实施“四好农村路”专项提升行动,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持续擦亮绿色生态底色。乳山市把生态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成功举办中国县域绿色低碳发展乳山现场推进会,滨海新区获批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省生态旅游区培育单位。深入开展“四减四增”行动,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事项起底式大排查,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山东省领先,重点河流和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均保持100%。
聚焦共同富裕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
乳山市坚持将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覆盖“人的全生命周期”保障网,推动“兜底民生”向“品质民生”转变,让民生事业更有“温度”。
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乳山市不断加大市级财政在民生领域投入力度,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保持在80%以上。创新实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等重点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入选“省级四星级新型智慧城市”“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省级试点”等试点示范。特别是莱荣高铁顺利开通,群众出行更加便捷;乳山市人民医院新院区投用,群众就医条件持续改善;引入海阳核能供暖项目并顺利投用,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持续完善民生保障体系。乳山市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年均新增就业人员超4000人,开发安置城乡公益岗位8682人,创建“山东省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重点城市”。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效,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实现全覆盖,成功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等称号,揭牌成立山东省首家县域家长大学,家庭教育被教育部评为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优化医疗服务供给,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典型经验被国务院深化医改领导小组在全国推广。加强重点人群服务保障,成功创建“省级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县”。
全力打造安定和谐发展环境。乳山市统筹抓好金融、能源、信息网络安全、安全生产、社会稳定、食品药品安全等各类风险防控,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坚决守牢“一排底线”,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乳山”。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深化“1 2 n”社会治理服务平台体系,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深化“诉源治理”,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畅通市民参与社会治理渠道,深化“网格化管理”“红色物业”等“微治理”模式,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当下,乳山人正以进的作风、进的状态,脚踏实地、勇于担当、攻坚克难、事争一流,为“加快突破、跨越赶超”再添动力、再燃激情,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万千气象、聚起磅礴力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乳山实践的新篇章。(来源:中国改革报 2024-08-04)
电话:010-88111629 邮箱:zjjjfzyjs@163.com
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的版权所有:中郡研究所| 制作维护:中郡所•中郡县域经济网(原中国县域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