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 |中郡所 • 中郡县域经济网|县域经济门户网站 -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

中郡研究所倡导理念

县域经济差异化特色发展,县域全面高质量发展,竞强争优,建设创新活力型更加富裕绿色现代化幸福县域

当前位置: 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伟德betvlctor网页版 > 中郡所与县域经济
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县域经济的十大问题

  县域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新生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规律,我们要用科学态度来发展县域经济。经过长时间地积极引导和推动,县域经济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现在,专家学者研究县域经济,新闻媒体宣传县域经济,领导干部实践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迎来了新局面。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一些非科学性认识和实践问题,归纳出十大问题,我们要认真对待,科学把握。

  第一,科学规范县域经济单位。

  事物的发展是相比较而存在,相竞争而发展。县域经济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一定要有所规范,不能持盲目胡乱的态度。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特殊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与县级行政区划密不可分,但不是所有的县级行政区划经济都是县域经济。县域经济被社会所关注是近几年来的事情。县域经济之所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是由于县域经济的差异性。这个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县域与中心城区的差异。中心城区的概念与中心城市的概念不一样,中心城区仅是由市辖区组成的集合,不含所辖县和县级市。中心城区与县域的差距非常大,全国县域内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70%左右,仅是全国中心城区的50%左右。

  因此,县域经济单位的一般规范是:县域经济单位主要是由县和县级市构成的,不包括市辖区。由于我国“市制”不完备,相当多的市辖区内存在相当大的农村人口和农业经济。在课题研究中将部分农村人口比较大的市辖区包含在县域经济单位内是可以理解的。将市辖区纳入县域经济单位必须根据需要作出解释。

第二,界定县域经济外延,县域经济概念不能无限泛化。

  县域经济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有些人就错误地把县域内的经济的、社会的、甚至政治的、文化的问题都归为县域经济的问题,都是县域经济不发达造成的,“都是县域经济惹的祸”。把“县域”与“县域经济”等同,容易引起误导。“县域经济”与“县域社会”、“县域文化”、“县域政治”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不一样的。将县域经济概念泛化、万能化,不利于探索县域经济规律,不利于科学指导县域经济工作,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

  虽然县域经济内涵丰富,县域经济工作繁杂,发展县域经济与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的“三农”问题、城乡统筹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问题密切相关,但是县域经济首先是经济属性,是属于区域经济范畴。经济与非经济还是有所区别的。

  县域经济与县域社会、县域文化、县域政治是有不同性质和不同侧重的工作。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物质基础。

  因此,县域经济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快速发展,有条件的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只有这样,县域经济才能追赶中心城区经济,改变“二元结构”,为全国城乡和区域统筹提供长期保障性基础,实现共同富裕。

现在存在一个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社会、文化、政治发展不同步的问题,在今后的实践中更要尽快做好统筹发展工作,做到科学发展。

  第三,正确对待县域经济评价和县(市)领导考核。

  县域经济评价与县(市)考核是不一样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是对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事后评价,评价结果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的变化规律,找出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空间分布,为生产力布局和工业化、城镇化提供帮助和指导。评价的对象是县域经济单位。县域经济评价依据客观数据来进行。县域经济发展不仅与县(市)领导有关,还与其他因素有关联。县域经济竞争力强弱变化体现了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规律,许多事情并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市)领导人的能力有一定关系,但主要的应是与县域经济本身因素(区位、资源等)有关。

  许多省份开展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考核的对象是县(市)领导,考核县(市)领导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的情况,考核结果与领导政绩挂钩,与奖惩挂钩。对领导的考核内容与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内容是不一致的。考核的依据可以是上级领导主观意识的要求,考核指标可以随形势需要而增减。有些省市区开展的考核工作虽然冠名“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并对县(市)的经济发展做出评价,但针对县(市)领导考核的性质没有变,需要认真对待。

  第四,科学把握县域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

  县域经济评价的指标要采用县域经济的公开、客观、可比的基本、核心数据。指标不能盲目扩大,并不是指标越多越好。县域经济评价指标多,评价的结果不一定就科学。在没有把握每个指标与县域经济竞争力以及指标之间的规律的情况下,众多的指标放在一起,得到的县域经济竞争力就不确切。因此评价指标数量要遵循以下原则:指标真实、客观、可比;指标规律可以把握或大致可以把握;评价对象要规范;评价工作做到可行性、连续性,通过长期连续的评价结果,探索县域经济发展规律。

  如果把县域内的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所有指标叠加在一起,把定性的和定量的指标也叠加一起,也称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不科学的。我们认为,用综合的、定量的、可比的经济指标来评价县域经济竞争力;其他可比性差的,甚至不好定量的指标可以进行单项评价。

  第五,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区经济应是良性互动的关系。

  大中城市要履行市带县的责任,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县域的延伸,引导城市产业向县域转移,实现县域与大中城市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区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两个组成部分。县域经济是中心城区经济的发展腹地,中心城区经济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带动和辐射。工业化、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未来将会有一些县域经济转化为中心城区经济。

  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区经济的关系会涉及到“市管县”体制问题,在处理“市管县”体制改革问题上,要坚持“省管县”的大方向,又要正确分析和利用“市管县”体制的正效应和副效应。

  发展县域经济要与中心城区经济结合起来,需要在一个更大的区域中来考虑,做到区域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作为一级经济区,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区经济可以组成组合区。在省内,以组合区为工作重点,重点是协调区域发展。县域内主要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要结合中心城区经济的发展来创新。

  第六,县域经济要分类研究和管理。

  全国县域经济的差异性非常大,从人口数量上讲,有不足1万人的,有达到200万人的;从地区生产总值上讲,有几千万元的,有达到1000亿元的;从产业上,有农业为主导的,有工业为主导的,有商贸为主导的,有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从地理位置上讲,有沿海、沿江、沿线的,有交通不便老少边穷的,等等。

县域经济应该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发展路经也不应一个模式,应该百花齐放。县域经济要分类研究,分类指导,分类管理。

  县域经济分类可以根据县域经济竞争力强弱来划分,也可以依据产业结构来划分,也可以依据地理区位来划分,也可以依据混合条件来划分。

  不同类型的县域经济有不同的发展需求,需要对应的管理政策。

  第七,要建立发展县域经济的协调和指导机制。

  发展县域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单靠县(市)政府的力量来完成。发展县域经济涉及多部门和多层次,要配套改革,整体推进。现阶段,县域经济的层次比较有刚性,第一个层次是县域,第二个层次是地市州,第三个层次是省市区,第四个层次是中央。在县域层次上,基本形成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竞争局面;在省市区层次上,认识到县域经济的关键性,许多省市区制发了“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有关政策性文件,并下放了一些经济、社会、文化等反面权利;在地市州层次上,比较尴尬,情况复杂。地市州应该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职能,主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在中央层次上,还没有形成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统一机制,还需要更多作为。县域经济的层次性要求多层次推进。

  为了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许多省份成立县域经济有关机构,制定文件和下放的权力,这些“边际调整”的工作还需要全国层次的有序推进。

  在全国层次上,需要有一个机构来指导协调。对县域经济的协调和协调,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原则,不一定非得由政府来执行,可以由一个县域经济的非政府组织来承担。同时要调动县域层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议在全国县域经济领导工作不太明确、没有归口管理的情况下,成立全国性社团组织,汇集社会有关县域经济力量。开展调查研究、政策建议、协调指导等基础性工作。

  协调县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县域经济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与我国经济政治制度相联系的一种经济。县域经济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涉及面比较广。发展县域经济受“市管县”行政管理体制、县级干部管理体制、财政体制、金融体制、户籍体制等的影响比较大,需要协调指导,配套改革,整体推进。

  第八,县域经济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

  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新时期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建立和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在经济活动中起到基础性调节作用。县域经济的发展既不是以前的“统收统支”,也不是“诸侯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基于县域经济要素秉赋的特色经济。

  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经济,是外向经济,是开放经济。只有牢固树立无外不活、无外不兴、无外不强的意识,才能使县域经济真正发展起来。搞开放经济、外向经济要敢于突破:突破过去单纯围绕本县需求谋发展的局限,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分工协作;突破过去单纯以本县资金搞建设的局限,积极引进外部资金发展经济;突破过去单纯开发内部资源的局限,积极利用境内外各种资源;突破过去单纯利用当地人才的局限,形成积极引进外部人才促进本地发展的格局。全国经济百强县(市)山西省河津市是依托煤炭资源发展起来的,但是河津市年产原煤仅仅才300万吨,而河津市每年消耗的原煤却高达1200万吨,其中3/4的煤要靠外采,如果不搞市场化运作,河津市的经济就没有了支撑。

  县域经济要培育市场主体。在县域内,国有大型企业比较少,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要对中小企业进行改制和培育,形成现代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对广大农户,要引导和扶持,加强组织和管理,走向市场,提高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县域经济各要素,如土地、技术、资金、劳动力要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进行改革。解放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加快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县域经济强调市场化运作,不是排斥政府运作手段,而是在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达到市场化运作与政府行政运作的有机结合,市场化运作以政府行政运作作为补充,行政辅助手段也体现市场化运作的改革思路。县(市)政府要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到公共服务上来。

  第九, 县域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县域经济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和变革的决定因素,也是一个县提高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是县域经济创新与发展的持久动力。在引进招商项目、接受产业转移时,不仅要看项目的总量,还要注重技术进步。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也要调整技术结构,做到技术升级。对资源开发型县域经济,不能搞粗放式开发,要从开始就注重开发的技术含量。

  新型工业化要与城镇化结合起来。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加速工业化。通过工业化、城镇化来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新型工业化要搞好工业集中区建设。以工业集中区建设为重点,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的集约化程度。工业集中区是工业企业的摇篮,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载体,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引擎。依托工业集中区,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各县市根据各自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资源能源状况,走出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县域经济工业化的布局发生了一些历史性变化。从第一时期的县域内村村镇镇齐开花,到第二时期的县域内乡镇布点,再到现阶段的县域内打造工业集中区,体现了集约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第十,县域经济走“生态化”发展道路。

  县域经济不仅是中心城区经济的原材料供应基地,也是区域经济的生态屏障。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要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为支撑,走生态化道路。

  县域经济生态化工作要在县域经济规划、项目引进、项目建设、项目生产等环节上进行监督和管理。

   县域经济生态化建设存在被动性推力,如在一些地区,水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如果再上一些污染项目,情况会变得更糟。县域经济生态化不仅是县(市)的事情,也是中心城区的事情,不是一个县(市)的问题,是整个区域的事情。为了把这项工作做好,需要建立县域经济生态化促进和补偿机制,对为了环境保护而牺牲工业项目的县(市)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补偿。中心城区也可以和周围县(市)建立生态协作机制。


  总之,发展县域经济是历史性必然选择,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发展县域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县域经济规律,县域经济才能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刘福刚,《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与新模式》)


中郡研究所始创于1998年,是一家专门从事全国县域经济研究咨询和服务的单位,被称为“中国县域经济第一所”。积极开创和推动全国县域经济发展。

微信公众号

电话:010-88111629 邮箱:zjjjfzyjs@163.com

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的版权所有:中郡研究所| 制作维护:中郡所•中郡县域经济网(原中国县域经济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