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小麦单产创历史新高,农业生产形势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批批工业项目落户县域,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支撑;一座座现代化的小城镇拔地而起,农村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刚刚过去的五年,可以说是石家庄市县域经济飞速发展的五年,全市县域经济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一特三化”为县域经济发展领航
作为一个农业大市,石家庄市辖18个农业县(市)区,县域经济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2年8月,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县域经济工作会上明确提出了“一特三化”的发展战略。“特”就是从实际出发,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特色经济。“三化”就是走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之路。自此,“一特三化”成了我市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主导思想。
围绕“一特三化”,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作出了建设北方特色农业区的科学决策,并确立了优质专用麦、药饲用玉米、禽蛋、奶业、梨果、大枣、设施蔬菜和瘦肉型猪等八大农业特色产业。五年来,围绕这八大产业,我市强龙头、建基地,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使我市北方特色农业区的产业优势越来越明显。
2004年,全市优质专用麦播种面积达到了372.5万亩,占全市小麦播种面积的73%。今年,全市优质专用麦播种面积将突破400万亩,一个全国闻名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正在形成。围绕奶业、禽蛋、优质猪三大特色主导畜牧产业,我市实施的动物保护工程,质量安全工程、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工程取得明显成效。2004年,全市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50.6%,畜牧业一跃成为我市农业第一大产业。奶业、禽蛋产业化经营率分别达到了93%和58%。
截至目前,全市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66家,亿元以上30家。三鹿乳品集团、华牧牧业有限公司成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还有16家成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全市较为成型的各类合作组织达到了470家,拥有社(会)员31万户,合作组织数量和质量均居全省前列。在我市,龙头企业带动,专业组织联接架桥、专业批发市场保障流通的农业产业化龙型体系已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在使农民成为产业工人,种养业成为“第一车间”。预计,今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将达到58%,可大大超过“十五”计划50%的预期目标。
与此同时,各县(市)区纷纷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建各类工贸小区,不仅繁荣了县域个体私营经济,还吸引了泛亚龙腾、冀中水泥等一大批重点项目落户县区,形成了县有主导产业,镇有支柱企业的县域工业发展格局,大大加快了全市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步伐。2004年,全市县域生产总值达到了1058.50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52.6%;县域全额财政收入达到了44.24亿元,年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市)区达16个,比2000年增加了6个。
工业“反哺”农业步入良性循环
县域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县域综合经济实力,也给政府大力投资农业基础建设提供了经济保障。“十五”以来,不仅国家出台了减免农业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等重大惠农政策,市委、市政府也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先后投巨资兴建了冶河枢纽、引磁济郜、引甘济绵等跨区调水工程,冶河、绵河、磁河等灌区续建节水配套工程,八一、平旺、下观、白草坪等大中型水库和78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大力推广节水灌溉高效技术,新发展节水灌溉160万亩,使全市节水控制面积达到了447万亩,占水浇地面积的57%,年节水近3亿立方米,农业增产56400万公斤,直接经济效益达10.1亿元。
同时,我市还实施了粮田亩增百元工程、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封山育林、酸枣接大枣等农业重点工程,使全市农业生产呈现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好发展势头。2004年,全市粮食总产量实现469.8万吨,比上年增长6.8%,扭转了连续四年下降的局面,实现恢复性增长;2004年、2005年,市级财政连续两年投入500万元进行酸枣接大枣工程,全市嫁接大枣已达到了2亿株,再加上大枣烘干房建设,使大枣产业成为山区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799元,增长11.9%,成为1997年后增速最快的一年;今年,夏粮又获丰收,小麦单产再创历史新高,平均亩产达到了446公斤,秋粮丰收也已成为定局;上半年全市农民现金收入达到了198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6%。
目前,一个农业发展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劳动力,工业为农业提供科技动力和资金支持,工农业良性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链条在我市已现雏形。
城镇化速度加快促进城乡和谐
步入平山县温塘镇,只见山坡上一座座现代化花园别墅拔地而起,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络绎不绝,这里已成为知名的休闲度假区,温塘人也因此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十五”以来,我市认真贯彻“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实施了农村城镇化战略。市财政用于村镇建设专项资金逐年增长,从2000年的450万元增加到今年的9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以来,市财政投入小城镇建设资金已达3800万元,共完成建设项目140余项,拉动投资4个多亿。与此同时,全市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大大增强了小城镇载体功能。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18个县(市)区城区为二级中心,以104个一般建制镇为基础的密切联系广大乡村的市域城镇网络体系,建成了一批工贸发展型、区位优势型、旅游开发型等特色明显的小城镇。
这些小城镇既是人流物流的集散地,也是商品集散地,吸引了各类必需的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工业项目在这里集聚形成工贸小区,各类农产品在集聚流通,形成各类交易市场,农民进城务工实现了转移就业。目前,我市县域经济正朝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共同发展繁荣的目标迈进。
(信息来源:河北商务之窗地方商务之窗 2005-10-11 )
电话:010-88111629 邮箱:zjjjfzyjs@163.com
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的版权所有:中郡研究所| 制作维护:中郡所•中郡县域经济网(原中国县域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