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如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也被视为我省乃至我国富民固本之方、治国安邦之策。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广东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强调“突出发展县域经济”。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在过去一年里也反复强调: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我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对确保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4月8日,省委、省政府将召开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对此项工作的推进作出全面部署。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钟鹤,省政协主席陈绍基,以及欧广源、钟阳胜、肖志恒、李容根等省领导出席了会议。
所谓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县级市)行政区划范围内的经济总和。就在全省经济总量所占的比重而言,县域经济并不是大头,省委、省政府为何如此重视县域经济工作?原因在于省委、省政府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强省之基在于强县。
县域经济是经济两大发动机之一
首先,从面积和人口来讲,县域均占全省的大头。
目前,我省共有68个县、市,县域面积15.0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83.79%;2002年县域人口4802万,占全省62.77%。也就是说,县域经济决定着我省大多数人口的就业和收入状况,是民生之本,民富才能省强,强县乃强省之基。
从广东改革开放的实践看,经济的发展,首先是由县域经济推动的;广东经济的奇迹,首先是由县域经济创造的。在珠三角,县域经济的迅猛发展更是催生了一批以顺德、南海、中山、东莞等“四小虎”为代表的全国百强县,创造了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奇迹。历史经验证明:强省之基在于强县。
而从广东的现实情况来看,县域经济仍然是广东经济二次腾飞两大发动机之一:第一个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其焦点是把珠三角建设成世界级的大都市连绵带,打造成辐射全省乃至“泛珠三角”地区的增长极;另一个就是县域经济的发展,其重心则是我省东西两翼地区和广大山区,目标是通过接受珠三角城市经济的辐射,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从县域经济是推动广东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这个角度来看,强县无疑是强省之基。
目前这块“短板”还须“补长”
目前广东的现状是一个发动机动力十足,另一个发动机则功率不足,成了全省经济再上新台阶的“短板”,这块短板就是县域经济。
“短板”首先表现在与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以珠三角为主体的城市经济的差距上。2002年,全省68个县(市)人口占全省的62.77%,土地面积占全省的83.79%,但gdp仅占全省的28.55%,人均gdp相当于全省人均gdp的48.2%,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6.54%。以各县市人均生产总值按高低分为五个组,每组13个县市。其中来自珠三角的10个县市全部进入了最高组,最低组的县市主要分布在河源、梅州和清远,最高组平均值是最低组的4.55倍。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即使是同属县域经济范畴,地处珠三角、人均gdp最高的增城是人均gdp最低的山区县五华县的10倍;人均财政收入水平最高的鹤山市则高出人均水平最低的惠来县12倍!
“短板”之短,更表现在与几个沿海发达省份的比较上。与江浙相比,我省县域经济有几个明显不足:一是县域经济比重偏低,2001年,浙江60个县的gdp占全省63.4%,同比高于广东30.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全省39.3%,高于广东32.3个百分点;人均gdp13093元,高于广东6456元;二是县域经济的绝对值低。2002年,我省县域gdp分别比浙江、江苏两省少38.39%和52.88%,财政收入分别少66.76%和75.11%;三是落后县所占的比例高。广东68个县(市)中,有16个扶贫重点县和11个扶贫任务较重县(市),二者合计占全省县(市)总数的40%,这样大的一个贫困面是江浙两省所没有的。
毫无疑问,县域经济落后这块“短板”直接影响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的实施。补长“短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已成为做强广东经济的基础工作和当务之急。
协调发展的关键也在壮大县域经济
所谓的“强省”,首先当然是指经济强省,更深一层的含义则是指区域、城乡、社会经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省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强县之所以是强省之基,是因为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我省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说发展县域经济是协调发展的关键,理由在于:无论是解决“三农”问题,还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县(市)这个层次都是最好的政策操作平台。
与乡镇一级相比,县(市)在发展规划制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开发重点等一系列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具有相对的自主性,也具有比较完备的管理职能,有能力协调县域内各产业之间的关系,城乡之间的关系,社会经济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与省、市这一级相比,县(市)这一级更贴近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直接的操作平台。
县域经济在协调发展上的关键作用,最集中体现在它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目前县域经济有80%是农村经济,另外20%是城镇经济,而发展县域经济大体上就是推进工业化、加快城镇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农业产业化提高了农业的效益,解决农业的问题;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可将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可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逐步形成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民收入。总之,通过“三化”解决“三农”问题,正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应有之义。
县域经济是一种稳定的经济形态,自春秋战国以来,它就一直是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单位。县域经济的兴衰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的稳定,关系到一方百姓的生计,关系到上级政策的贯彻与实施,关系到整个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如果全省越来越多的县成为工业大县、财政强县、经济强县,县域经济都强壮起来,广东经济强省就指日可待了。这就是“强省必须强县”的深远意义所在。
说强省之基在于强县,是因为县是国民经济中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基本单元,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
电话:010-88111629 邮箱:zjjjfzyjs@163.com
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的版权所有:中郡研究所| 制作维护:中郡所•中郡县域经济网(原中国县域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