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面发力
●形成一个工作体系构建责任共同体:健全市县统筹机制,形成部门联动机制,构建县企共兴机制
●提升县域经济实力构建产业共同体:统筹安排帮扶资金,远近结合实施项目,优势互补整合资源
●帮扶措施具体化具象化构建民生共同体:帮扶各方共同助力群众增收,共同推进民生保障,共同推进城乡融合
●锚定目标加快节奏构建发展共同体:推动干部人才互派互育,实现帮扶进度共推共促,形成帮扶成效同评同考
记者从省委组织部获悉,为推动省委关于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进一步发挥县级工作专班主体作用,该部已同省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协调机制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压实39个欠发达县级工作专班主体责任努力构建党建引领帮扶工作共同体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围绕形成一个工作体系、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帮扶措施具体化具象化和锚定目标加快节奏四方面发力,构建党建引领帮扶工作共同体,以进一步强化39个欠发达县级工作专班对省级定点帮扶、东西部协作、省内结对帮扶、在川央企和省内国有企业五支帮扶力量(以下简称“五支帮扶力量”)的统筹整合力度,努力形成责任共担、产业共抓、民生共促、发展共推的工作格局。
围绕形成一个工作体系构建责任共同体,《方案》明确,要健全市县统筹机制,形成部门联动机制,构建县企共兴机制。一方面,39个欠发达县域涉及的广元、乐山、南充、达州、巴中、阿坝、甘孜、凉山8个市(州)党委、政府应建立健全党政牵头、部门参与的市(州)级协调机制,39个县级工作专班要加强与市(州)协调机制的衔接配合,采取“清单制 责任制 销号制”的方式,推动各项帮扶任务落地落实;另一方面,39个欠发达县域省直联系部门应牵头,加强与相关单位的联动配合,帮助联系协调工作进度、推动任务落实,并深挖省直联系单位职能优势和背靠优势,每年实施1至2个重点支持项目,确保既有“真金白银”投入又有实实在在举措;最后,参与帮扶的78户国有企业党组织应与39个欠发达县(市、区)党委签订“党建引领县企共兴协议”,确保所有参与帮扶的国有企业每年落实一定比例资金,帮助欠发达县集中培育1至2个重点产业,示范带动国有企业行业优势、关联资源、产业链供应链向欠发达县集聚。
围绕提升县域经济实力构建产业共同体,《方案》明确,要统筹安排帮扶资金,远近结合实施项目,优势互补整合资源。一方面,39个欠发达县级工作专班应牵头围绕摆脱欠发达地位的重点任务、重大项目,统筹五支帮扶力量实施“组团投入”,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帮受双方也可按照“县发起、共投入、市场化”的方式组建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欠发达县特色产业发展;另一方面,39个欠发达县级工作专班要牵头,分别确定一批长期、中期、短期帮扶项目,推动帮扶重点向“短特精”“见效快”的领域集聚,并切实以项目为牵引,努力推动受扶县优势特色产业向上下游领域拓展延伸;最后,39个欠发达县(市、区)要深入挖掘本地农牧产品、能源矿产、自然风光等特色资源,会同五支帮扶力量找准产业合作切入点和契合度,五支帮扶力量所属单位(企业)应充分发挥市场资源、品牌效应、产销链条优势,整合包装受扶县优势特色产品,打造一批信得过、叫得响的优质品牌。
围绕帮扶措施具体化具象化构建民生共同体,《方案》明确,帮扶各方要共同助力群众增收,共同推进民生保障,共同推进城乡融合。一方面,五支帮扶力量应采取开展劳务协作、开办“帮扶车间”等方式,帮助转移就业或就近就业,并会同受扶县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计划,确保每个县年均培训人数应不少于500人;另一方面,五支帮扶力量应围绕受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任务,以点带面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并主动参与开展受扶县地质灾害防范、农村危房排查整治、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改造,协同开展防止返贫帮扶工作;最后,各地应积极引入五支帮扶力量资源优势,共建一批公益性服务项目,引导五支帮扶力量及其下属单位、关联企业积极参与受扶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帮助培育一批生态康养、文旅融合、产城一体特色小镇。
围绕锚定目标加快节奏构建发展共同体,《方案》明确,要推动干部人才互派互育,实现帮扶进度共推共促,形成帮扶成效同评同考。一方面,五支帮扶力量应根据受扶县所需及时从帮扶方补充选派急需紧缺人才驻县帮扶,每年从39个欠发达县域选派100名左右优秀干部人才赴帮扶方挂职锻炼和跟岗培训;另一方面,39个欠发达县(市、区)党委应会同五支帮扶力量所在党组织加强沟通协调,最大限度整合帮扶资源,省上要遴选部分县抓点示范,强化工作调度,适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最后,要统筹整合省上对39个欠发达县(市、区)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将托底性帮扶成效纳入东西部协作、省内结对帮扶和定点帮扶考核内容,确保帮扶工作成效与欠发达县域发展成效共通共用。(来源:四川日报 2024-02-27)
电话:010-88111629 邮箱:zjjjfzyjs@163.com
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的版权所有:中郡研究所| 制作维护:中郡所•中郡县域经济网(原中国县域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