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6日,中郡所成立十八周年。
全国县域经济专门研究机构、社会智库中郡所发布《2016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报告》,并发布了第十六届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监测评价结果。
《报告》主题是“新常态新理念新评价新发展”。
《报告》使用“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代替原来“县域经济发展”,体现新时期县域“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发展特征,并突出县域经济在县域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报告》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自2016年第十六届开始,采用“新时期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监测评价体系”,将县域经济强弱监测评价和县域发展质量优劣监测评价相结合,综合监测评价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状况。新时期县域经济要差异化特色发展,竞强争优,建设更加富裕绿色幸福全面小康县域。
一、县域经济监测
县域经济监测是“新时期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监测评价”的基础工作。
县域经济监测利用公开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政府工作报告、统计公报、统计年鉴和其他公开资料。对来源不同存在差异的数据,进行核实、甄别,保证数据“公开客观可比”。政府信息公开是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渠道,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信息基础。县域经济发展数据在政府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下会更加真实客观,公共政策在真实客观的数据研究分析基础上会更加科学。
《报告》利用公开资料,监测县域经济基本指标的动态变化,如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及其增长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率、投资增长率、消费增长率和失业率。
县域经济监测对象是“321 10%县”,即地区生产总值超300亿元的县、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超20亿元的县、县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全国均值1倍以上的县,监测县市覆盖面超过省内县市数量的10%。
1.县域经济(地区生产总值)监测
全国地区生产总值超300亿元的县域经济单位有242个,分布在全国22个省市区中,数量最多的省市区是江苏(38个)、山东(38个)、浙江(29个);占省内县域经济单位数量比例最高的省市区是江苏(92.68%)、浙江(54.72%)、山东(45.78%)。
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0亿元的县域经济单位数量比2014年多10个;超过1000亿元的有19个,比2014年多3个(退出2个,新进5个),具体是:江苏昆山市、江苏江阴市、江苏张家港市、江苏常熟市、福建晋江市、江苏宜兴市、湖南长沙县、浙江慈溪市、湖南浏阳市、山东即墨市、内蒙古准格尔旗、江苏太仓市、江苏丹阳市、浙江义乌市、山东龙口市、浙江诸暨市、山东荣成市、山东滕州市、湖南宁乡县。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平均值为8.64%;高于全国增速(a 级、a 级和a级)的占85.12%,低于全国增速(a-级、b级和c级)的占14.88%;大多数集中在a级,占65.70%。
2.县域经济(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监测
全国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超20亿元的县域经济单位有221个,分布在全国21个省市区中,数量最多的省市区是江苏(41个)、山东(33个)、浙江 (30个),占省内县域经济单位数量比例最高的省市区是江苏省(100%)、浙江(56.6%)、山东(39.76%)。
2015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超20亿元的县域经济单位数量比2014年少5个;超过100亿元的县市有9个,比2014年增加1个,具体是:江苏昆山市、江苏江阴市、江苏张家港市、江苏常熟市、福建晋江市、江苏太仓市、浙江慈溪市、湖南长沙县、江苏宜兴市。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率平均值为9.66%;高于全国平均增速(a 级、a 级和a级)的占到81.90%,低于全国平均增速(a-级、b级和c级)的占18.10%。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率等级a 级(两倍全国增速以上)数量占到总数的38.91%,c级(负增长)数量有11个,占到4.98%。
3.县域经济(居民收入)监测
全国县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县域经济单位有146个;分布在全国21个省市区;数量比例最高的省市区是浙江(71.70%)、江苏(46.34%)、内蒙古(26.25%);在东部(除河北外)是片状分布,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除安徽、湖南和内蒙古外)是点状分布;西部的大部分是区位优势(州盟首府等)县和人口数量比较少的县。
县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平均值为8.62%;高于全国增速(a 级、a 级和a级)的占92.47%,低于全国增速(a-级、b级和c级)的占7.53%;绝大多数集中在a级,占91.10%。
4.县域经济(投资、消费、失业率)监测
县域经济(投资)监测县有460个,占全国县域经济单位总数的24.21%,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平均值为15.20%;高于全国增速(a 级、a 级、a级)的占78.91%,低于全国增速(a-级、b级、c级)的占21.09%;在东部,a级比例最高,占44.29%;在中部,a 级比例最高,占55.70%;在西部,各等级差异不突出,a 级比例达到17.86%;在东北地区,没有a 级和a 级,但c级比例达到27.27%。一些县域经济主体功能重点开发类县出现投资负增长,需要引起关注。
县域经济(消费)监测县有644个,占全国县域经济单位总数的33.89%,其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平均值为11.81%;高于全国增速(a 级、a 级、a级)的占73.76%,低于全国增速(a-级、b级、c级)的占26.24%;其中,处于全国平均增速上下的a级和a-级数量最多,达到总数的94.57%。
县域经济(失业率)监测县有357个,占全国县域经济单位总数的18.79%,其县域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值为2.85%,好于全国就业水平(a 级、a 级、a级)的占96.08%,低于国家就业水平(a-级)的占3.92%;其中a级数量最多,占到总数79.27%。总的说来,东部县域就业形势比较好;在东部,主要是a 级和a级;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绝大多数是a级,占到90%左右。
二、县域经济评价
在“新时期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监测评价体系”中,县域经济评价实行“统分结合式”评价方法,进行统一型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和分类型的县域经济主体功能开发绩效指数评价。评价体系体现“大道至简”的道理,评价指标精简,评价内涵确切,评价结果更具客观可比性。“统分结合式”县域经济评价,将推动新时期县域经济差异化特色发展和共同发展。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由总量、均量、质量、速度和活力等五个方面指标组成。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对象主要是县域经济强县。
县域经济主体功能开发绩效指数依据县域经济主体功能区类型,分为优化开发绩效指数、重点开发绩效指数和农产品主产绩效指数。
全国县域经济优化开发类县共有23个,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的江苏、浙江和山东胶州半岛,其中江苏8个,山东8个,浙江7个。县域经济优化开发类县是全国县域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行者,实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先”的优化开发绩效指数评价。县域经济主体功能优化开发绩效指数反映县域经济优化开发程度和水平,排在前3名的是江苏昆山市、江苏江阴市和江苏扬中市。江苏县域经济优化开发绩效指数平均值最高,是81.45;山东和浙江的分别是75.55和75.37,比较接近。
全国县域经济重点开发类县共有396个。参加重点开发绩效指数评价的是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分别超过或接近300亿元和20亿元的重点开发类县,共有97个,占24.49%。县域经济重点开发类县是全国县域经济重点开发和财政贡献的空间载体,实行“工业化城镇化优先”的重点开发绩效指数评价。县域经济主体功能重点开发绩效指数反映重点开发类县的开发效率和活力,排在前十名县市是:江苏海门市、浙江义乌市、湖南长沙县、湖南浏阳市、福建晋江市、江西南昌县、江苏如皋市、浙江乐清市、贵州兴义市、河北三河市。
全国县域经济农产品主产类县共有789个。参加农产品主产绩效指数评价的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农产品主产类县,共有80个,占10.14%。县域经济农产品主产类县是全国农业生产大县,是保障全国农产品安全的重要贡献者,实行“农业发展优先”农产品主产绩效指数评价。县域经济主体功能农产品主产绩效指数反映农业生产大县的农产品主产基本能力,排在前十名县市是:江苏东台市、江苏邳州市、江苏射阳县、江苏丰县、湖北当阳市、江苏沛县、吉林公主岭市、江苏兴化市、江苏睢宁县、吉林榆树市。
县域经济主体功能开发绩效指数评价是一个开创性工作,是县域经济分类研究的新探索,是我国主体功能区制度在县域经济层面的实践状况的实证研究,为统筹县域经济发展和空间布局提供分析工具。县域经济主体功能区精准政策需要加快成型。
三、县域发展指数监测评价
《报告》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在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省市区县域经济考核和中郡所县域经济和县域发展评价等工作基础上,构建出“新时期新理念县域发展指数监测评价体系”,县域发展指数包括县域相对创新活力指数 、县域相对民生建设指数和县域相对绿色发展指数。
《新时期新理念县域发展指数监测评价体系》成稿后,一些省市区县域经济机构和领导专家提出大量修改意见,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县市测试,最后形成使用稿。在第十六届评价中,选择了52个县市进行了县域发展指数监测评价。由于县域发展指数监测评价工作量比较大,对没有进行县域发展指数监测评价的县市,进行了“县域发展指数非b级条件”信息查验,今后继续扩大监测评价面。
经统计,52个县市样本的县域发展指数三项分指数平均值分别是:县域相对创新活力指数为90.37,县域相对民生建设指数为95.54,县域相对绿色发展指数为94.02。县域创新活力指数最低,县域相对民生建设指数比较高。县域发展指数监测评价样本基本上是县域经济监测重点县,县域经济比较强,比较注重县域民生建设和绿色发展。
在县域相对创新活力指数中,设置了20个监测评价指标。在指数平均值方面,经济增长率、居民收入增长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非公有制经济占比等指标分值比较高,而万人拥有专利量、第三产业比重、进出口比重和千人拥有企业数等指标分值比较低。在指数最小值方面,除居民收入增长率以外,其他指标分值都非常低,甚至一些县市的财政总收入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出现负值。在县域相对创新活力指数分析雷达图中,指数均值线与指数最小值线之间的空间面积比较大,反映出县域相对创新活力指数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性,县域创新活力工作重,任务艰巨。
在县域相对民生建设指数中,设置了15个监测评价指标。在指数平均值方面,各指标平均值都比较高,反映县市比较关注县域民生建设工作。在指数最小值方面,指标分值大小差距大,反映出县市在民生建设中城乡居民收入比、反贫困、就业、基本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工作比较扎实,而在居民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比值、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工作存在严重短板。
在县域相对绿色发展指数中,设置了13个监测评价指标。在指数平均值方面,各指标平均值比较高,反映县市比较关注县域绿色发展工作。在指数最小值方面,除单位gdp水耗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两项指标外,其他指标分值比较低,特别是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单位gdp建设用地降低率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等指标分值最多才到20.00。县域绿色发展工作急需加强。
中郡所作为专门从事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研究的社会智库,也希望能为新时期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将《新时期新理念县域发展指数监测评价体系》和《监测评价规范和指标解释》开放,供县市自行监测评价,帮助县市了解和交流县域发展,促进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四、第十六届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
《报告》首次依据“新时期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评价体系”,以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为基本,以县域经济主体功能开发绩效指数为补充,以县域发展指数为条件,收集整理2015年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数据;在县域经济监测基础上进行县域经济强县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和主体功能开发绩效指数评价,进行县域发展指数监测评价;对没有进行县域发展指数监测评价的县市,进行“县域发展指数非b级条件”信息查验;坚持“竞强争优”理念,评价出县域经济强弱与县域发展优劣相结合的“第十六届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基本竞争力”。
“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是县域经济强弱与县域发展质量优劣基本状况的客观呈现,指标特定,内涵特指,客观可比。“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是“竞强争优”的结果,“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前100名”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为全国最强,其县域发展质量强中选优。“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前100名”已经突破“百强”的概念,用单纯“百强”来笼统概括“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前100名”的表达方式已不够确切。如果再沿用“百强”来表达前“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前100名”,既不能涵盖结果内涵,也不利于新常态新理念下县域经济与县域新发展。因此,自第十六届开始,“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前100名”不主张简单地使用“百强”名称,应综合分析比较。
中郡所一直认为,县域经济与县域内涵差异,不能用县域经济代替县域,也不能忽视县域经济在县域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县域经济可以强弱排列,县域发展可以质量等级划分。如果某县市排列n位,可以讲“某县市第十六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列n位”,其县域经济主体功能开发绩效指数如何,其县域发展指数如何。
在第十六届评价中,列出“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前121名”,以后根据县域发展指数监测评价县市数量的增加,将会列出更多的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县市。
在第十六届评价中,江苏江阴市与昆山市实力相当、模式差异、不分仲伯,在总量与速度、投资与消费、内资与外资、二产制造业与三产服务业等方面各有千秋,为了发挥更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和推动差异化特色发展,再将江阴市和昆山市并列第一名。江阴市和昆山市是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的两面旗帜,自第六届(2006年)并列以来,二者竞合发展、创新发展,共同引领了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
在第十六届评价中,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前121名的三个特征性板块的发展动态延续第十五届的趋势:“苏北速度”板块继续分化,县域经济速度和县域发展质量差异性再扩大;“中三角崛起”板块继续强化,效应再增强;“辽宁现象”板块继续淡化,辽宁县域经济下滑惯性是否影响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新时期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监测评价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积极创新性探索,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欢迎理性、专业、建设性意见,共同为新时期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提供正能量。
《报告》详细内容参阅中国县域经济网(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伟德betvlctor网页版)和中郡所的相关专题研究报告。(文/中郡所 2016年12月16日)
电话:010-88111629 邮箱:zjjjfzyjs@163.com
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的版权所有:中郡研究所| 制作维护:中郡所•中郡县域经济网(原中国县域经济网)|